萧愻:笔下江山谁与争
萧愻(1883-1944),字谦中,又作兼中、谦衷,号龙樵别署大龙山人、大龙山樵。安徽怀宁人。早年师从姜筠学习山水画,1920年与周肇祥、金城、陈师曾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学研究会。曾任教于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出版有《萧龙樵山水精品二十四帧》《课徒画稿》。
(资料图片)
×一、走出“石谷”辟新径
萧毯早期山水画因师承姜筠,故深受清初“四王”之一王(字石谷)的影响,尽管作有《仿巨然老树经霜》《拟董源秋林归暮》,但细审仍未脱王翚窠臼。
二、临古溯源师董巨
大凡一个画家在初学绘画时必走师古之路,从师古人人手,达到化古之境地。萧愻亦不例外,迄今为止发现他临写的古人有:五代的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宋代的米芾、米友仁、赵令穰、李成、王选、李唐,元代的赵孟頫、高克恭、方从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明代的唐寅、徐幼文,清代的石谿、渐江、石涛、梅庚、梅清、龚贤、王翚、姜筠等。
1.以师江南山水画派为主
到了五代时,山水画发展了唐人的水墨一格,出现了荆浩开创的北方山水画派和董源开创的江南山水画派。董源的山水多画江南景色,草木丰茂,秀润多姿,云雾明晦,峰峦出没,充满生意。他的水墨画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擅用披麻皴。巨然师承董源,然比董源雄秀奇逸。萧愻对江南山水画派情有独钟,他不仅师法董源、巨然,并且经常在画中提及二位先哲,如61岁时写道:“古人喜用墨者,盖大都脱胎董巨,余乃任笔挥洒,或当与古相合处不期然而然者也。”
广告美女秀场 真人直播 >>进入直播间与主播亲密互动
×宋代米芾所作山水源出董源,天真发露,时出新意。其子米友仁作画“风气肖乃翁”,创造了“米家山水”。元代高克恭山水初学“二米”,后学董巨,兼学李成。元代方从义山水学董源、米芾、高克恭。被誉为元代中后期“四大画家”的黄公望、王蒙、倪、吴镇均受董巨影响。元末明初的徐幼文山水画继承董源、巨然衣钵,笔墨苍润奇逸。明末清初的梅清和石涛在画风上均受“元四家”影响,梅庚画风近梅清。清初的龚贤,私淑“二米”、董巨等。清初的王翚游弋于“元四家”,清末的姜筠则专攻王翚。由此可知,不论是直接师法董源、巨然,还是间接学习,上述画家均属江南山水画派范畴。
宋代赵令穰擅青绿山水,喜画芦雁。作品虽多小幅,但甚清丽,雪景师王维。赵孟頫在山水画创作上善于继承传统,少时曾师李思训、王维等,而又善于体察自然,自生新意。故难以归江南或北方山水画派。王诜在绘画技法上继承了李成、郭熙的传统,而郭熙师李成,李成则学关仝,关仝又师荆浩。李唐亦师荆浩、关仝。唐寅追摹李唐、马远等“院体”,多表现雄伟险峻的崇山峻岭。上述画家基本属北方山水画派范畴。
2.以师元、清两代为主
萧琢的山水画中,临摹过的古代画家共计27人,其中元、清两代人数为15人,若加上董源、巨然,共计17人,占总数的60%。如将清代画家的师承加以分析,会发现几乎均私淑“元四家”。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其显著特点是“文人画”的兴起,人物画相对减少,山水成为主要题材。“文人画”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异常突出绘画作品的文学性,重视绘画中的诗、书、画的结合,体现了中国画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能清楚地看出三个问题:一是萧琢画属于江南山水画派范畴。二是萧懋画虽以师承元、清两代为主,但实则以师法元代为重点。三是萧恐画属“文人画”。
三、信笔挥洒好泼墨
萧愻于50岁在画中题道:“非董非巨,非吴非龚,信笔挥洒,窃比王洽。”根据实物分析,萧愻作泼墨画与王洽截然不同。萧愻于61岁在画中题道:“平常固好泼墨,而作米家山则极少。”而根据实物分析,他所作的泼墨山水却大都为“二米”风格。
通过多年实践和上下求索,萧愻对自己的云山画颇为自许,他在《云山幽居》中题道:“云山墨戏,不让米颠专美于前。”萧愻除有仿米家父子的作品外,尚有仿高克恭、方从义的作品,如他于58岁作《仿方从义山水》,题道:“方方壶或亦脱胎董巨,而自立门户,不落窠臼者。此拟之。”46岁作《仿大痴山水》,题有:“戊辰十月,拟子久兼用高尚书法于蝉庵。”
在我国画坛中王洽、张大千、萧愻三人均擅用泼墨法,但却产生三种不同的画风。尽管画风有异,然三人的追求是一致的。王洽的泼墨“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又一次使山水画"改步变古”。张大千对宗“米氏云山”者那种“墨守成规,不离矩步”的作法提出质疑,认为“不容不变,似者不足,不似者乃是耳”。萧愻自有他的追求,在题画时他写道:“乙亥正月拾旧纸成十六页,不必惨淡经营,意到笔随,乃天机静趣也。”萧愻说“不必惨淡经营”,既有王治“改步变古”,又有张大千“不容不变”之意,他追求的是通过意到笔随,来达到“天机静趣”。
四、浓艳富贵说“彩萧”
萧愻不仅擅长水墨、浅绛山水,亦精于青绿、金碧山水。从萧愻的青绿山水画和题字中得知,他早年师承王翚,中、晚年则私淑宋、元,这一点与《艺林月刊·萧谦中玉照》的文字说明中“山水初学"三王’,后窥宋、元之秘”相符合。王翚先师王时敏,后学王鉴,故有“三王”之称。王时敏、王鉴均作有青绿山水,前者清淡而空灵,后者丰腴而秀润。而王翚的青绿山水吸收了二人“工”“秀”的特点后自成面貌。萧愻自“中年变法”后弃王翚而上溯宋、元,于青绿山水方面改王翚的小青绿为宋、元的大青绿,并融入唐代的金碧山水。萧愻在题画时曾写“拟松雪翁设色”“拟元人设色”等。
萧愻虽是继承传统,但根据作品分析,他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1.勾加皴,有创新。纵观古代青绿山水画,基本用的是张僧繇没骨法,就连近代的张大千、郑昶、祁崑等人亦不例外。他们在画青绿山水时先勾轮廓,后填青绿,不加皴点或少加皴点。但萧趣却用元人笔法,画宋人丘壑,敦唐人色彩,勾、皴、点、染并举,所作青绿山水既有唐人之富贵,又有宋人之严整,也有元人之逸趣。虽源于传统,又有创新。
2.画金碧,有创意。金碧山水画在唐、宋盛行,之后的千年时间几成绝响。清代未年,
上海画坛出现了画风新颖的“海派”,领袖人物有吴昌硕等。而北京画坛也并非沉静,于民国初年出现了断档多年的金碧山水。其间擅画金碧山水的有生于1894年的祁崑、郑昶,有生于1899年的张大千等,他们均比萧愻小十几岁。目前发现张大于于1940年左右作有《仿杨升峒关蒲雪》《仿张僧繇巫峡清秋》等金碧山水,但从时间上分析明显要晚于萧愻。迄今为止,发现萧愻1920年左右就作有金碧山水。如此说成立,那将是萧愻的一个闪光点,在他的倡导下使几近绝响的金碧山水又得到继承和发展。
萧愻的青绿、金碧山水融古人之长,自具面目。“彩萧”富贵豪华,艳丽高雅,赏心悦目。“彩萧”细而不腻,工而不匠,温而不火,艳而不俗。萧愻将青绿、金碧山水画法推向一个新高潮,画出了一个新境界。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