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快讯:《朔门潮》试演的背后——浅述周启运的人物脉络

来源:温州日报 2023-07-05 08:53:20

周启运重振旗鼓,向海而生。


(资料图片)

朔门书院学子背诵儒家文句,不忘恩师教诲。本文图片由温州市瓯剧院提供

原创历史瓯剧《朔门潮》的创作过程可谓波折连连,异常艰辛,特别是对于主人公周启运的人物设定,从一度创作的颠覆式调整到二度创作的立体式雕琢,经过了层层剥离又层层搭建的一系列“否定之否定”,最后呈现了一位“外在多面、内在统一”的瓯江畔耕读郎形象。

全剧七场戏,周启运场场不落,且几乎场场有爆点,这对于演员体力上的考验非常巨大。光有体力还远远不够,这个人物的塑造难度也是巨大的。周启运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没有具象的人物原型,只有一些故事情节和人物气节有史可依。在这样的背景下,最难的塑造点或者最独特的塑造点在于他又虚又实,演员要善于捕捉历史痕迹和剧情描述中的各种“实”来填充“虚”。立准了这样的塑造和演绎基调,才得以在每一场的戏剧行动线中让人物清晰和丰满起来。

第一场“朔门别”。周启运就显现了与众不同的戏剧行为,当众学子都在抢着吃九层糕的时候,他丝毫不为所动,甚至连小翠催促他“姑爷你不吃,辜负小姐的心意”,他还来一通反驳,不但认为“诵书怎忍断章句”,还认为小姐也知他性情,因为在他心里那才“最是恪守孔孟礼”。这样一位瓯江畔的书生,是朔门书院最敬学识、最尊先生的代表,从深层分析,他身上正是折射了宋代永嘉学派的一脉影子,与温州的历史文脉同宗同源。所以,当大家得知年迈的先生为朝廷重任再度奔波、别离书院时,周启运内心沉重不能语,带领学子复诵师训,遥相叩拜,朔门书院和师恩文脉是刻在他的内心深处的。

第二场“朔门责”。周启运在父兄闯海皆亡之后,守义独承巨债,这一男儿责任延续到了岳父李大全逼他入赘还是退婚的两难时刻。“两张纸、两条路”,他虽不忍放弃李素平对他的爱,但更做不到与母亲侄儿、与落魄周家断绝关系,他宁可用苦力扛起码头的包、用血汗扛起家庭的责,也不为利诱犯糊涂。他忍痛割爱,做出抉择的底线是“书生腹中有节义”,这样的“节义”跟他作为读书人的文骨也是统一的,我想这也是温州人自古而今一贯的秉尚。

第三场“朔门志”。周启运理解了未婚妻李素平对他不变的爱,也从九层糕的寓意中理解了李素平对他的良苦用心,其实也同时激发了一直怀藏在内心的“斗志”。周启运骨子里是不肯认输、不肯服输的意气青年,更有让泛舟人家、瓯窑商航东山再起的胸志。所以,当爱人一打开他的心结,他胸中的火焰就被点燃,他马上意识到了自己“阅过山海文,目能识罗盘,上船可通事,下洋风云观”温州闯海人家的本能。也就是在这一场,他接过了母亲交付给他的半张海图,正式接过已故父兄的遗志,也是接过了祖辈闯海人的代代“朔门志”,他决定“豁然重头,豪豪壮壮洒血汗”,勇闯远洋,续绘海图。戏剧到了这一场,人物的内核精神自然而然地便呼之而出。

第四场“朔门难”。周启运在这一场戏中主要展现的是文武小生的功,强大的体力和坚韧的内力支撑他完成在船遇风暴时翻江倒海的搏斗。一方面是他对于父亲遗留的海图信念,一方面是他对于命悬一线的生死考验,饱学有识、踏浪有勇、临危有谋的“弄潮儿”形象就在这一场戏的表演中岿然屹立。也正因为周启运的“敢立潮头敢当先”,以其智勇挽救狂澜,岳父李大全对他的认识和看法全然转变,认定他是“海之骄子”,今后唯有他能接过自己的接力棒,扛起辟航兴商的重任。

第五场“朔门泪”。周启运的航海成功并没有让他的人生从此一帆风顺,归港后失去了母亲。心底最亲的人,也是重振家业最应该得到见证的人,已经看不到这一切了,他的成功意义何在?他甚至觉得自己是朔门人家的“孽子”!周启运以一长段低回绝望的泪唱,抒发了他对孝的遗憾和自责、对未来人生路的无望。母亲深深盼等着他续绘海图返回朔门,可如今海图虽续万念沉,感觉自己“无依无傍似孤魂”。

第六场“朔门慰”。周启运还未从失去母亲的消沉中走出来,带着坠落谷底的情绪,又走进了失去恩师的另一个重击。演员在这时的“悲”最忌雷同,并且一悲到底也会让整个戏偏掉、冷掉、失衡掉。在深入体会周启运的人生磨难赋予他的人物性格和历史背景赋予他的人物使命后,我将第二次的“悲”扭转成“悲的力量”。李素平不离不弃的深情劝慰,母亲生前殷殷的海图重托,恩师以身殉国的精神召唤,给周启运的“冲击”是不动声色的。这种不动声色,是他躲进最初的朔门书院,将自己封存起来的状态。此时,更应该理解为在悲情中“蓄力”,一层一层地积蓄力量,终将冲破那一心底桎梏,终将崛起。

第七场“朔门潮”。周启运在听到爱人李素平要他“重拾海图、向海而生”的最后激励时,条件反射般地激烈“后退”,他似乎再也听不得海声、浪声、波声、涛声、朔门潮涌一声声。而恰恰是这一次歇斯底里的呐喊,撞开了他潜意识中的迷障。周启运在李素平的声声泣泪中,越来越清晰“爱”的力量。这时的“爱”是宽广的,是自己对于朔门故土的爱,是母亲至死祈盼的爱,是恩师寄予厚望的爱,是妻子生死相随的爱。他怎能忘,以身试险千重洋,孤海听涛千丈声,纵死要待千里春。这“向海而生”、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内核,与绵延至今的“四千精神”同出一脉,共融一炉。瓯江潮声声奔,瓯江潮声声腾,朔门人家商港兴,志达万方向海深!随着朔门潮的悲壮涌动,激起了主人公周启运的脉动,结尾也顺势达到高潮。

综上,从每一场梳理而下的周启运人物脉络,能清晰地看到演员在把握这个角色时层层堆浪式的进程。这个耕读郎既有读书人的“轴”劲,明理重义,纯朴勇毅,肩挑其责;又有航海人的“韧”劲,博学敏锐,敢于挑战,不畏艰险。所以,他从命运恶涛中战胜自我的力量,是来源于自身饱学重义的深层内力,还是至亲恩师爱人激励的各股外力,两者的比重在表演上是非常难把握的,既要可信,又要个性。而他的个性,也恰恰是千年之前以航海为生的群体缩影的共性,重义、重孝、重情,是至真书生,是至诚儒商,也是至坚航者。在一次又一次的排练中,我不断摸索、调整、体悟、确立,再摸索、再调整、再体悟、再确立,才让自己的表演更深入、更立体地呈现出这样一个虚构又真实的周启运。

愿通过这部瓯剧《朔门潮》,我们都能拨开历史云尘,重温那一片繁华海上头,通江达海最温州,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宋元古港遗址的辉煌,引导我们走进——

一个饱学重义的读书男儿,一场举家海难的命运浩劫,一段暖心扶志的坚韧爱情,一幅千磨不弃的生死海图。

瓯江畔,多少泛舟闯海人为千年商港的温州图鉴,描绘出百折不挠、勇立潮头的传奇色彩……

原标题:《朔门潮》试演的背后——浅述周启运的人物脉络

方汝将

上一篇

台湾Yahoo奇摩超级商城将于12月15日终止营运-今日热讯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为你推荐

最新热文